
《三国志》没有给孟达立传,这应该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如果三国时期真的有脑生反骨之人,孟达肯定要算是其中之一。他先叛刘璋,再叛刘备,最后又叛曹叡。在他的一生中,变节叛变成了家常便饭。给这样一个人立传,确实不便。那么下边小云今天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个,相信很多人对孟达是谁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国时期的孟达是谁1.孟达,字子度。他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的将领, 2.孟达原本是刘璋的手下,后来背叛了刘璋跟随了刘备,没想到在关羽荆州受敌的时候,不去救援导致了关羽的死亡,之后更是投靠了曹操,可是后来诸葛亮也是用计让孟达重新叛魏归蜀,不得不说这样的人真的是人品太差。此后又欲反曹魏而归蜀汉,事败而死。 3.三国孟达 孟达(?-228)字子度,《三国演义》中字子庆,本字子敬,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三国时期人物。 4.本为刘璋属下,后降刘备。襄樊之战时因不发兵救关羽而触怒刘备,于是投奔曹魏。此后又欲反曹魏而归蜀汉,事败而死。 孟达为什么叛变魏国孟达能文能武,手下还有4000部曲,并在上庸等地有很深的人脉关系,这是他投降曹操的资本。曹丕继位后,孟达受到了曹丕的重用,不仅拜将封侯,还被曹丕任命为新城太守,继续屯守上庸等地。孟达还和夏侯尚、桓阶等人亲善,在曹魏官场混的风生水起。孟达俨然是这里的土皇帝。 不过孟达却一直没有断了和蜀汉的关系。因为当初孟达的儿子作为人质留在了蜀汉,再加上在刘璋、刘备底下做事,在蜀汉也有一定的人脉,特别是和诸葛亮还保留着书信往来。 不过*******。曹丕死后,曹叡对孟达不那么感冒,再加上夏侯尚、桓阶等老友相继去世,这让孟达又心不自安起来,他向诸葛亮透露了想法。 得知孟达想反正,诸葛亮迅速向孟达抛来了橄榄枝,孟达见状甚为感动,于是密谋起兵。不过他起兵的消息还是被申仪走露了出去,辅政大臣司马懿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写信宽慰孟达。 孟达很聪明,他知道司马懿已经知道了他要叛归蜀汉,但他认为司马懿率军前来至少需要30日,所以准备工作稍有迟缓。没想到司马懿仅仅用了8天时间就率兵赶到了新城,这彻底打乱了孟达的计划。 事已至此,孟达只能硬着头皮来了,即便准备仓促,但新城易守难攻,孟达心里多少还有些底气。但司马懿只是围城,没有主动进攻,这让孟达毫无办法。16天之后,城内守军已经军心大乱,无心恋战。最终,孟达的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打开城门投降司马懿,孟达束手就擒。 司马懿入城后,当即斩杀了孟达。 三国时期孟达是吴国的吗孟达不是吴国的。 孟达(?-228),字子度(小说《三国演义》中字子庆),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扶风郡郿人,三国时期人物。本为刘璋属下,后降刘备。关羽围樊城、襄阳时因不发兵救关羽而触怒刘备,于是投奔曹魏,在魏官至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此后又欲反曹魏而归蜀汉,事败而死。 中文名:孟达 字:字子度 所处时代:三国 出生地:扶风郡郿县 逝世日期:公元228年 封爵:平阳亭侯 官职:建武将军 文武全才的孟达介绍一、文武双全,才能出众的孟达。 孟达,字子度。孟达的父亲孟他曾经任东汉的凉州刺史,孟他当凉州刺史的经过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被立为运用智谋的经典。在史书中对此事是这样记载的:
孟达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可以想见,父亲的行事手段,如此的言传身教,对他性格的影响。造成了他以智谋立世,轻于去就,不讲信义的性格。 我们可以从史书里对孟达的描述看出,孟达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孟达的好朋友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法正。在建安初年,孟达和法正一起入蜀给刘璋效力,但是都没有得到重用。虽然如此,随着时间的积累,孟达也慢慢拥有了一定的名声。 刘备 后来,刘璋派遣孟达为正,法正为副手,各带领二千人马,去迎刘备入蜀。法正成为刘备的谋主,随同刘备入川。而孟达则被刘备命令统帅全部的四千人马,先是留守江陵,后是成为宜都太守,最后是独自带兵取房陵,显示了自己才能。 孟达在投魏前给刘备留书,在取上庸时给刘封送信,都写得言辞清楚,条理分明。尤其是对刘封的信中,把一切道理都说得很透彻,但是刘封不听从,最后果然如孟达所料,落得杀身之祸。刘封临死前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在孟达投魏以后,在曹丕的魏朝也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曹丕早就知道孟达的名声,于是派人先去考察。魏略里面记载:
孟达降魏 而等到孟达入朝,“达既至谯,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当时曹魏的朝野对孟达的评价是“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这使得曹丕更是器重孟达,见面后就与孟达同载,表示了无比的信任。曹丕还以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孟达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 从以上的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孟达是一个文武全能,智计过人的卓越人才。他的见识谋略不在法正之下。这样的人,刘备没有使用好,是蜀汉的重大损失,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本可是系荆州安危于一身的孟达。 《三国志先主传》中有这么一句话,“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三国志刘封传》也有相同的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但是就这寥寥几句话的背后,引起的后果,却决定了蜀汉的命运。 当时,孟达的职务是宜都太守。宜都郡地处江陵上游,下辖的地区包括宜都、枝江、当阳、夷道、秭归等地区。它控扼着西陵峡口,是控制荆州和西川联系的要地。可耐人寻味的是,这个要地却直属刘备管辖,不听从关羽的管辖。 荆州地图 在刘备平定汉中后,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刘备调孟达率领所部攻占房陵,派刘封增援,两人一起又占领了上庸。孟达就此留在上庸,再也没有回到宜都,宜都太守由名不见经传的樊友接任。 到了关羽进攻襄樊的时候,关羽虽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也发现了自己兵力不足的现实。他接连向刘封、孟达求援,但是双方互不统属,刘封、孟达推脱了救援的要求。最终,关羽被拖入旷日持久的战局,引发了吕蒙白衣渡江袭击荆州的事件。这个时候,抽调孟达所部的恶果就凸显出来。 当时,关羽有两个选择方案。第一个选择方案是撤往上庸,这样在水军的掩护下是可以达到的。但是,这样一来,等于是彻底放弃荆州。第二个选择方案是南下撤回荆州。因为撤回荆州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直接趁吕蒙立足未稳的时机夺回南郡,一个是如果暂时无法夺回南郡,还可以向宜都靠拢,背靠西川休整部队,等待西川增援再夺回南郡。关羽选择了第二个,南撤的方案。 可是,当关羽的军队走到当阳的时候,才知道宜都已经陷落了!本来以为尚可掌握主动权的关羽,一下子变成了自投罗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关羽的大军不久就土崩瓦解,关羽也被东吴擒杀。 关羽被擒 宜都的陷落是因为太守樊友不战而逃,使得陆逊不战而得了宜都。虽然宜都还有数万人马,可是群龙无首,被东吴迅速歼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孟达在宜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孟达的才具就不说了,他不可能不战而逃。而且他率领的四千蜀军是他自己的部曲,在异乡作战,战斗意志甚至超过关羽率领的本地兵马。襄阳和宜都之间的距离是不到400里,只要孟达能够坚持十天(按照常理孟达也可以支持十天),关羽就完全可以赶到宜都,与孟达合兵一处。这样,关羽不但不会遭到全军覆没的情况,并且还可以依托宜都居高临下,地处上游的有利地势反击东吴,荆州的事情还尚可为。 正是孟达不在宜都,这使得蜀汉失败的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倒下了。丢失荆州,关羽全军覆没。随后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蜀汉一步步走上了下坡路。 不久,孟达也因为和刘封的矛盾以及害怕刘备追究不曾援助关羽的责任,叛逃到了曹魏一方。 三、险些颠覆曹魏的孟达。 前文我们说了,孟达投降曹魏后,得到了曹魏阵营的称誉,也得到曹丕的器重。但是,世上的一切都是双刃剑,孟达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嫉恨。 在曹丕当政的时候,刘晔就和曹丕说,“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司马懿则说“达言行倾巧,不可任。”但是曹丕信任孟达,都没有听信。孟达也和桓阶、夏侯尚亲善,得以自固。可是等到曹丕去世,桓阶、夏侯尚也都已经去世,孟达感到朝中无人,自己又久在外领兵疆场,心里越来越不安。 诸葛亮 这个时候,诸葛亮出场了。诸葛亮得知孟达的处境后,便开始和孟达接触,想引诱孟达再次回归蜀汉。孟达经过权衡,居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要求。这样,孟达就成了曹魏最危险的隐藏的敌人。 这个时候,一旦天下有变,诸葛亮引军关中,孟达兵向宛洛,看起来诸葛亮的《隆中对》又可能成功了。可是,这个时候,诸葛亮的一个举动,让这个计划又破灭了,还搭上了孟达的性命。 在《晋书宣帝纪》是这样记载的:
诸葛亮派人故意向孟达的对手泄露了孟达的机密,逼迫孟达起兵造反。才有了“司马懿尅日擒孟达”的故事。 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马懿得知孟达谋反,先以书信稳住孟达,不向曹叡报告,就日夜兼程,赶往上庸平叛。而孟达则计算宛洛之间八百里,宛到自己这里一千二百里,还要上表皇帝,反覆之间,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平叛的军队才能到达自己这里。这时自己一切都准备就绪,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谁知道司马懿八天就赶到孟达上庸城下,趁着孟达猝不及防的机会,分兵八道攻之,十六天就破城灭了孟达。将孟达斩首示众,传首京师。 司马懿 在这里,我认为诸葛亮这番举动的动机是,为了配合他的第一次北伐。孟达的起兵造反是他北伐计划的一的组成部分。因为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短,诸葛亮北伐和孟达造反都在太和二年正月。如果双方配合紧密,采取《隆中对》的两路进攻,孟达这一路奇兵会取得奇功。 但是,诸葛亮逼孟达举兵造反却并不是一步好棋。诸葛亮把孟达谋反的信息告诉对方,等于自己废掉了最大的一张底牌。如果是为了配合即将开始的北伐,诸葛亮完全可以先出兵,在吸引住曹军的主力之后,再让孟达起兵。这样,孟达的一支军队就如同刺入曹魏心脏的一柄利剑,置曹魏于死地。 新城地图 而诸葛亮用反间计逼迫孟达起兵,虽然起到了吸引司马懿在宛的军队主力,减轻了蜀汉在关中的压力,可却丧失了更好的机会,没有产生最佳的效果。从这一点我们也能够感到,诸葛亮只是在利用孟达,并不信任孟达,孟达只是一个可怜的牺牲品。 这一次,孟达本来可以建立奇功,成为蜀汉的功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失败。不但改变历史的机会再次从孟达的手边溜走,自己也身首异处。 四、放出司马懿这只猛虎的孟达。 孟达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死并不是白死。他最终还是改变了历史的走向。那就是他用他的死,打开了曹魏两代人建造的笼子,放出了司马懿这只猛虎,成为曹魏政权的掘墓人。 司马懿虽然善于伪装,但是在曹操这样的政治老手眼里,依然是无可遁形。曹操一边用他,一边也提防着他。《晋书宣帝纪》记载:
曹操与诸葛亮 有了曹操的告诫,虽然曹丕对司马懿十分信任,但是却一直不让司马懿直接掌握兵权。直到明帝继位,司马懿才得到督军的权力。这一次讨伐孟达,就是司马懿第一次直接指挥军队,获取军权的开始。 司马懿在讨伐孟达的也在试探这曹叡的态度。不告而发兵,已经触碰了为臣子的底线。而曹叡不但没有斥责司马懿,反而对司马懿夸赞有加。这就使得司马懿的野心慢慢越发膨胀,对军权的控制欲越来越大。 后来又通过和诸葛亮对峙,平定辽东公孙渊。司马懿的权力也慢慢走上了巅峰。最终,经过高平陵政变,曹魏势力再也压制不住司马懿这只出笼的猛虎。司马家族颠覆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而这一切,起始就在讨伐孟达上。 高平陵之变 孟达,这个文武双全的优秀人才。在三国时代那个特定的环境里,身不由己的卷入了时代的漩涡。他虽然几经挣扎,最终也难逃失败身死的恶运。他本可以抓住机会,成就一番功业,在荆州可以挽救关羽,在新城可以袭取宛洛。可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与机遇擦肩而过,最终成就了他人。这一切,只能怪自己命运不佳了。 小结三国演义中孟达不满关羽看关羽不爽是因为关羽心高气傲,除了对刘备,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有限的几个人之外,对其他人都看不起,对待孟达也一样,尤其孟达原是刘璋的手下,关羽对投降而来的孟达更是看不起,所以孟达心里记恨关羽,后来关羽遇难孟达拒绝发兵救关羽 |
相关阅读
2024-11-10 21:07:53
2024-11-10 20:55:37
2024-11-10 20:54:28
2024-11-10 20:52:36
2024-11-10 20:51:56
2024-11-10 20:50:00
2024-11-10 20:35:34
2024-09-25 10:08:06
热点图文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