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讽刺了晋惠帝说话不切合实际,体谅不到对方的难处,既反映出统治者高高在上,脱离实际,不知民间疾苦,又暴露出晋惠帝智力低下,意指其痴呆不能任事。那么下边小云今天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个,相信很多人对何不食肉糜是什么意思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参考和建议。

何不食肉糜的深度解析
何不食肉糜”的意思是: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肉糜:肉粥。
“何不食肉糜”是晋惠帝执政时期的一个名词,指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也指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对别人的处境或行为妄加评论或建议。
这句话出自于:唐朝·房玄龄《晋书·惠帝纪》。
一般情况下,是说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全面认知,如今指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对别人的处境或行为妄加评论或建议。皇帝不了解人间疾苦,无法理解他人的难处。就如同现在所流行的一句话叫做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
何不如食肉糜意思
何不食肉糜这句话就是晋惠帝执政时期的一个名词。指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出自原文“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树皮,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所指的就是对于任何的事物一直都没有一个非常全面的认知。简单地讲,对于事以及事物并不是很了解,也没有亲身的去经历,对于别人所处的境地妄加评论,提出一些没有建设性的无聊意见。其实这句话就是贬义句,讽刺了一些人和事物。其实在古代的时候都会用一些比较含蓄的话语来进行讽刺,由此也可以看出其风采。
不食肉糜这个成语怎么使用
何不食肉糜是晋惠帝执政时期的一个名词。指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出自原文“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树皮,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何不食肉糜的来历
三国后期,司马懿老谋深算,一直到死也没有篡权称帝,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虽然都把持朝政,但都在篡位夺权的前夕病死了,最后由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才正式废掉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
司马懿
司马炎还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皇帝,可惜他的儿子司马衷是脑子不太灵光的太子,司马炎也知道他不堪重任,那为何还选择他当继承人呢?
一、何不食肉糜
有一天,司马衷听说某地发生了饥荒,结果很多百姓都吃不上饭饿死了,他随口就问随从:何不食肉糜?老百姓都快饿死了,为啥不吃些碎肉呢?随从直接就傻眼了。
另外一个故事是说他有一天在华林园听到青蛙叫,便问随从,这青蛙叫的这么起劲,到底是因为公事还是私事呢?众人皆惊,幸好有一个比较机灵的随从说,在公家地里的青蛙是公事,私家地里的青蛙是私事。
这两件事都说明,司马衷的确是脑子不太灵光,当然也跟他常年在宫中,不接触老百姓有一定的关系。
二、嫡子
司马衷是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本来是有个哥哥的,但两岁的时候就夭折了,自然他就顺位成了嫡长子,按照古代继承制他就是太子。
司马炎
当他被立为太子是才9岁,司马炎认为还小应该可以再教育一下。另外司马家族在儒家倡导的忠孝方面,忠心方面是口碑极差了,毕竟篡权夺位,所以在孝心上就要更加注重一些,在继承制上面也不敢轻易破坏规矩。
三、杨皇后
随着司马衷慢慢长大,司马炎也发现这个儿子应该没法承担起重任来了,有心换掉,但由于司马衷是杨皇后的亲生儿子,她自然极力维护,司马炎也是无奈。
好不容易杨皇后在司马衷16岁的时候去世了,临死前她推荐自己的堂妹杨芷为下一任皇后,有了这层关系,新皇后自然也是极力维护司马衷。
四、机灵的司马遹
司马衷虽然傻,但他却生的一个好儿子司马遹,司马炎十分喜爱这个小孙子。
有一次夜里宫中突然失火,司马炎想要登楼观看火情,当时才5岁的司马遹却拉住了他,说:突然起火,应该防备意外,陛下您不应该站在那么显眼的地方,这不安全。一个还在尿床的小屁孩儿竟然考虑得比自己还要周密,司马炎不由得大为惊奇:这简直是天才!
司马遹
司马炎死时,司马遹太小,为了司马遹能够在后面当上皇帝,自然要先传位给司马衷才行。
五、贾南风
司马衷有一个诡计多端的好媳妇贾南风,贾南风是开国元勋贾充的女儿,在司马衷当政后,利用各种手段挑动是非,是一个堪称晋代慈禧的人物。心机和手腕都有,虽然司马炎也测试过司马衷,但在贾南风的周旋之下,都安然过关了。
以上四点,就足以让司马衷当上皇帝了,当然如果司马炎多活十年,应该会直接传位给自己的孙子司马遹了,如果那样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八王之乱,晋朝也就不会仅仅存在了24年就灭亡了。
小结
何不食肉糜指的是对事物缺乏全面认知,也指没有亲身经历就对他人的处境或行为妄加判定。该典故出自晋惠帝执政时期,百姓饥荒,而晋惠帝不知人间疾苦,说“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也表示一种幸存者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