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甘草能调和众药而解诸毒,故有国老之称,如国之元老调和鼎鼐,使举国上下各尽所能,各安其位,不应与无行文人所称之长乐老相提并论。
甘草主要是调和诸药发挥协同作用,本身之功常被掩盖;
但方剂中之甘草汤、炙甘草汤、甘草泻心汤、甘草干姜汤等亦用甘草为主药,故“未曾独将”之说,亦非确论。
甘草是什么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 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为此对甘草的功能和作用,作如下探讨:
01
甘草的应用和掌握
一、仲景方中用甘草的意义
甘草药性和平,用途广泛,仲景方中应用颇多。王好古曾加以归纳分析说:“附子理中汤中用甘草,恐其僭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也;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有调和之意。”
指出了仲景方中用甘草之大要和意义。
但对体有湿热的患者,则甘草又在禁例。
仲景言“酒客不喜甘”,因为嗜酒之人,内伏湿热宜于清化,甘草味甘实脾,有碍气机调畅宣透,致湿热蕴结难解,故应禁用。
后世治湿温忌用甘草即属此理。
二、中满忌甘草的探讨
由于脾恶湿喜燥,湿热蕴郁往往影响脾之健运而致中脘痞满,当然不能使用甘草一类味甘实脾之药以增其满。
至于因脾虚健运失职,气机阻滞所致之满,则甘草又为必用之品。
谢映庐《心得集》与门人讨论危廷阶误下呕泻,胸前板实,用甘草的意义,颇为详明。兹摘录如次:
问:甘草补阴止利,先贤开导来学。但此证胸前板实,生姜散满,故其宜也,师用甘草,不虑其资满乎?
答:甘草味甘补土,土健而满自除也,况施于火性急迫,阴气不守之症耶?又言:“不识取舍之妙,不察资满泻满之意”,不可能正确掌握甘草之用途。
问:土健而满自除,凡满证俱不必忌乎?
答:非也!阴气内盛之满,法所必忌,阴气下亡之满,法所必施。
按:引起中满的缘因,有实证亦有虚证,甘草忌用于中满属实者,而不应对中虚而致之满列为禁例。不过,临床辨证,虚实相兼者亦多,则要分清主次,灵活掌握。
三、甘草的一般应用
谢氏分析此病案又提到“试观发表药中如桂枝、麻黄、大小青龙等辈必用甘草者欲其载邪外达,不使陷入阴分也;若邪入里,必无复用甘草之理,如五苓、陷胸、十枣诸方,俱不用也;至桃核承气两方,以邪兼太阳,尚属用之,若阴血大伤,重用甘草以复脉。”
又言:“发表药中之甘草,必不可少,攻利药中之甘草,有断不可用者。”
02
学*体会
以上所谈,系使用甘草之常法,惟感言犹未尽。
关于发表药之甘草必不可少,这是组方的原则。
文中提到治疗风寒在表之麻黄、桂枝、大小青龙等辈必用甘草,而治风热感冒及上焦温病之银翘、桑菊、白虎诸方同样必用甘草。
因为不论治疗风寒或风热外袭的方药,常有发汗作用,有甘草调和众药缓其药性,以免汗出太多,伤其正气。
由于甘草生用性平,蜜炙偏温,所以治风热在表用生,治风寒在表用炙。
但对暑湿郁闭,虽应发汗,则不宜使用。
如《局方》香薷饮治夏季感受暑湿,气闭无汗,有发汗解表祛湿的作用,不用甘草,是避免恋湿之弊,与暑热炽盛应用清热救焚之白虎汤用甘草以维护中焦,不使寒凉伤中的意义,迥不相同。
至于邪已入里的实证,应及时攻逐推荡,迅速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仲景对这类处方则不用甘草以相牵制。
谢氏列举五苓、陷胸、十枣诸方不用甘草为佐证,是指里实之证而言。
曾记得同学李念初之子,6岁时因伤食腹泻水样便,自用胃苓汤加麦芽、焦山楂等,服三日无效,先师沈绍九嘱原方去甘草,再服一剂即愈,也是治里实不宜用甘草的实例。
如系里虚或虚实相兼之证,仲景方中如四逆汤回阳救逆,桂枝附子汤温经和营,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温脾行滞等皆用甘草。
此后方书中温补之方如四君、归脾、补中益气等方与清养之方沙参麦冬汤亦均用之,只是温补之方用炙,清养之方用生之不同而已。
以上都是分析常规应用之法。
03
临床病案
中医用煎剂治病,一般均用复方,采取单味药者甚少。
仲景甘草汤中只有一味甘草,后世用于实际病案中亦不多见。
王旭高《环溪医案·内风门》载一病案,病者并无表证,又不内热,一日数十痉。
王本“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理,用生甘草500g研末,红枣500g煮烂去皮核,与甘草打和为丸,每服9g,开水送下,服此方二料即愈。
虽记录过于简略,但用一味甘草加大枣为丸,治愈痉病频发之重病疗效是显著的。
不过致痉之因甚多,甘草能解除何种原因所致之痉,可以加以研究,进一步确定甘草的作用,是有现实意义的。
作者50年代在市一医院参加中医药治疗传染性急性黄疸型肝炎科研,有一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一切正常,惟肝功迟迟未能恢复,当时认为系肝功受到影响或伤害所致。
根据《难经》“损其肝者缓其中”的经旨,用甘草15g加大枣3枚煎汤分三次服,每日一剂,一周复查,肝功正常。
曾考虑是否自然趋向恢复?不久又有一例情况基本相同,亦用上方收到同样效果。
准备积累更多病例继续观察,因工作需要另调而中断。关于甘草解毒及其他功能问题,以下另有叙述,不再讨论。
04
解毒要方
由于甘草解毒有殊功,医家乐于使用。
孙思邈《千金要方》谓:“甘草解毒如汤沃雪。有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
又言:“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效乃奇也。”
近世所用“银甘三豆汤”用银花、甘草、绿豆、扁豆、黄豆所组成,即本于此。
又治痈疽疮疡的验方,如陈自明《外科精要》用甘草为未,热酒服一钱,治痈疽发热。
王肯堂《证治准绳》“国老膏”治痈疽丹石毒。
王孟英《四科简效方》以甘草一两微炙,水浸经宿,以物搅令沫出,吹沫服之,治发背等,系用于内服。
尚有用于外治者,如瞿元亮《海上集验方》用甘草生捣为末,大麦面加酥少许,下沸水,后为饼状,大于疮一分,热敷,治发背痈疽。
甄立言《古今录验方》用甘草煎汤,日洗三、五度,治阴下湿痒等,可供参考和试用。
注: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洁庐医学丛谈》,杨莹洁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