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简称“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长沙。截至2019年7月,湖南省下辖14个地级行政区,其中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918.38万人。

1.洞庭湖古代叫云梦泽、八百里洞庭,面积是今天的十倍,现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2.除了内蒙古,湖南也有大草原,就是湘西南的南山大草原,是南方唯一的的高山台地草原。
3.“马桶台”台标的意思是鱼米之湘。椭圆的是米,里面是条鱼。
4.中国近代史:广东人*,浙江人出钱,湖南人流血。
5.岳阳市平江县是"中国面筋食品之乡",是辣条的发源地。卫龙辣条的老板就是平江人。(小编赌三包辣条,你小时候肯定有一阵欲罢不能)
6.雷锋是湖南长沙人,不是东北人。(别被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带歪了)
7.湖南有两座传说级别的帝陵——炎帝陵、舜帝陵。
8.女书,作为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它起源于中国南部湖南省的江永县。
9.阿凡达哈利路亚山是在张家界取的景,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10.走在湖南路上看到地上一坨坨棕色的,可能不是狗粑粑,而是槟榔渣。
一、“湘”的由来
1、湘江之名
任何一个地名、一条水名,都会有一个来源。举个例子来说,汨罗江之名源于汨水流经古罗城而来。2800多年前,楚武王灭罗古罗国,将其贵族、百姓迁于汨水、湘水流域,他们在汨水下游南岸修建了古罗城。湘江之名同样有源头,目前关于湘江之名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一,“湘”通“蕩”,意为烹煮,传说古罗人*惯用三足鼎烹鱼来祭祀河神,故将他们生活区内的最大河流命名为湘水。
此说法的理由是“湘”字最早见于《采蘋》,诗中有“ 于以湘之? 维錡及釜”,然而《采蘋》却是属于《诗经》中的《召南》部分,而召南位于陕西岐山之南,和湘水离之甚远,二者难有交集。其二,秦始皇命人开凿灵渠,将湘水和漓水联通,因两条水系相离,故分别命名为湘水和漓水。这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可时间对不上,早在战国时期,《楚辞》中便已有湘水之名。
湖南主要水系
既然这两种说法的可信度不高,那么湘江之名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按古代造字的*惯来说,“湘”应该和“相”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相”字最早出现于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意为观察、巡察等。据《史记》所载,舜帝晚年南巡,途径苍梧之野(今湖南永州)时病逝,葬于九嶷山(位于今永州宁远县)。九嶷山是湘江的发源地之一,舜帝葬在此处,且他是在巡察期间病逝的。
后世会不会因此用“相”、“湘”来为湘江命名,以表达对舜帝的纪念?相传娥皇和女英在得到舜帝病逝的消息后,不远千里赶到了九嶷,她们扶着青竹痛哭不已,眼泪在竹子上形成了若干斑点,哭完后,她们又跳进湘江追随舜帝而去,后人将九嶷山上有斑点的竹子称为“湘妃竹”,将娥皇和女英称为“湘夫人”,将舜帝称为“湘君”。这些关于舜帝与湘江的故事应该是可以支撑湘江之名的。
舜帝的归宿——九嶷山
2、“湘”由水名而成地名
古代为地域命名,常*惯根据地域与相关山、水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命名,比如山阴、岭南、江南、淮南等。湘江作为湖南境内的最大河流,以湘为名的城镇肯定会有。据相关史料所载,秦始皇在一扫六合后,施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其中包括长沙郡(囊括今湖南东部)和黔中郡(囊括今湖南西部)。长沙郡的治所设在湘水下游西岸,其地命名为湘县(今长沙)。
汉朝建立之后,汉高帝刘邦施行郡国并存制,将长沙郡改为长沙国,都城还是设在秦朝时期的湘县,不过将县名改为临湘县,后又从中分出湘南县(位于今湘潭)。西汉末年,汉哀帝按《推恩令》之制,将长沙王刘鲁入之幺儿封为湘乡侯,建湘乡侯国(辖今湘乡、双峰等地),相当于说西汉时期有了临湘、湘南和湘乡。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之后,对各郡国进行了重新规划,将长沙国改为长沙郡,郡治位置不变,地名也还是临湘县,将承袭刘鲁入之长沙王位的刘舜降封为临湘侯,将原湘乡侯国改为湘乡县。三国时期,东吴从湘南县中拆分出了湘西县,并将原长沙郡东部地区设为湘东郡。东晋时期,荆州南部被拆分出来组成湘州,“湘”由此在三国和东晋时期成了一级行政区名。
南北朝时期,宋后废帝刘昱下令将汨罗、湘西等县的部分辖区分出来另设一个湘阴县(位于今岳阳湘阴),梁武帝萧衍下令从阴山县中拆分出湘潭县(位于今衡阳衡东)。唐朝时期,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将湘潭县和衡山县的大部分地区进行对换,新的湘潭县便位于今天的湘潭市。遍观湖南各地,“湘”字在历代王朝均被广泛用于其地名。
东晋时期的湘州和湘东郡
二、“湘”与“楚”的交替
1、先用“楚”
自周天子封熊绎为子爵,于丹阳之地建立楚国后,楚国在多代明君的励精图治下,在春秋时期成为能够“问鼎中原”的大国。战国初期,楚国势力向湘水流域拓展,于其地设洞庭郡、苍梧郡和黔中郡,此后,湖南成为了楚国的核心地区。随着楚国疆域的不断扩大,楚国有了东楚、西楚和南楚之说,彭城以东的东海郡和吴郡等地为东楚。
彭城及彭城以西的沛郡、南郡和汝南郡等地为西楚。湘江和赣江流域的九江郡、长沙郡和衡山郡等地为南楚。三楚之中,最能代表楚国的当属西楚和南楚,西汉时期设十三刺史部,将西楚一部分地区和南楚大部分地区划为荆州(大致辖今湖北和湖南全境)。东汉末年,荆州辖七郡之地,其中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和武陵郡之一部分均在湖南。
楚有东、西、南之分
唐朝末年,藩镇之祸愈演愈烈,原本从事木匠行业的马殷选择从军,投入秦宗权麾下,后跟着秦宗权麾下大将武卫军节度使刘建锋南下湘水流域,攻占潭州(今长沙)等地。刘建锋死后,马殷被部下拥立为武卫军留后,朝廷封其为判湖南军府事。他后来又率领部下攻下湖南全境。五代时期,他以此为资本建立楚国,都城设在潭州。因湖南而楚国便是由此而来。
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分天下为十五路,其中有以原武安军节度使辖区为核心的荆湖南路(囊括今湖南大部)。元朝建立之后,施行行省制,以宋朝的荆湖南路、北路为核心设湖广行省。“楚”由此成为了湖广地区的简称,时人称湖北为楚北、湖南为楚南。一直到清朝嘉庆时期,湖南人都*惯称其地为“楚”,岳麓书院的那副对联便是始于此时。
五代十国时期的马楚政权
2、后用“湘”
事情到了清朝后期开始有了转变,适逢洪秀全等人起事,朝廷鉴于各地旧军不堪大用,便鼓励地方上兴办团练。湘乡县人曾国藩奉命以刑部右侍郎的身份和湖南巡抚一起在湖南办团练。曾国藩依靠自己在湖南籍官员和湖南士绅中的广大影响力,很快便拉起了一支规模可观的队伍,因其组建之初的各级将领和士兵大多是湘乡人,便定军号为“湘军”。
湘军凭借比其他军队更高的组织性、更好的后勤补给,迅速从一支地方军队成长为清朝军队的中流砥柱,随着湘军的壮大,从湘军中走出的人才越来越多,其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为封疆大吏。仅籍贯在湖南且不包括曾国藩家族的就有湘阴人左宗棠(曾任两江总督)和郭嵩焘(曾任广东巡抚)、益阳人胡林翼(曾任湖北巡抚)、衡阳人彭玉麟(曾任两江总督)、新宁人刘坤一(曾任两江总督)和刘长佑(曾任云贵总督)等。
曾国藩画像
非湖南籍的也有不少,比如李鸿章(曾任直隶总督)和李瀚章(曾任湖广总督)两兄弟、沈葆桢(曾任两江总督)、潘鼎新(曾任湖南巡抚)和丁日昌(曾任江苏巡抚)等。湘军之盛可见一斑,湘军之名的影响力在当时大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当时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意思是说要论中兴将相的话,10个人当中有9个是湖南人。
当时的湖南人大多都以“湘”为荣,常以“湘”来指代湖南之地,比如曾国藩的“钟山祠庙岿然存,凭吊湖湘烈士魂”和左宗棠的“我生于湘,公产于资”等。光绪年间,各地均效仿西法办报,长沙人谭嗣同在家乡创办《湘学报》,湘西人熊希龄后面又创办《湘报》,这两个当时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很受欢迎的地方报。随着“湘”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湘”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湖南简称。
清末督抚籍贯比例
湖南省旅游景点
旅游景点有凤凰古城,张家界,岳麓山,衡山,韶山,岳阳楼等等。
1、凤凰古城,凤凰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而闻名于世,又有新西兰作家艾黎将其描述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引发更多关注。古城内的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众多古建筑,以及浓厚的苗族风情,构成了凤凰独具一格的味道。
2、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张家界是湖南一个地级市,位于湖南西北部,属武陵山脉腹地,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 张家界景区共分为四大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杨家界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四大景区,统称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3、岳麓山,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湘江西岸,为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 已开放的景区有麓山景区、橘子洲头景区。这里荟萃了湘楚文化的精华,名胜古迹众多,集儒、释、道为一体,*圣迹遍布且植物资源丰富。
4、衡山,又名南岳,是我国五岳之一,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南岳区。 衡山七十二群峰,层峦叠嶂,气势磅礴,素以「五岳独秀」、「*圣地」、「文明奥区」、「中华寿岳」著称于世。
5、韶山,韶山旅游区位于湖南韶山市,距长沙市108千米。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同志的故乡,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韶山主要景点有***故居、***铜像、***纪念馆、***遗物馆、***诗词碑林、***纪念园等人文景观,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方山洞”滴水洞、黑石寨等自然景观,深受青睐。
6、岳阳楼,位于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的前身相传是东汉末期东吴名将鲁肃的阅军楼,唐代后改为现名。历史上岳阳楼重建过多次,现存建筑是清代所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修,保持了清代原有的艺术风貌和建筑特色。
结语
"湘"在华夏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比"楚"更早,直接和舜帝相关,而且从历代王朝以“湘”来给湘江流域的各级行政区命名开始,湖南与"湘"就有了更深的联系。待湘军一出,“湘”更是给湖南人带去了莫大的荣耀。
虽然说湖南和“楚”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湖南文化源于楚文化。可“楚”实在太大,湖南如果以“楚”为简称,第一个不服的便是湖北。同理,湖北也没有以“楚”为简称,像现在这般以“荆楚文化”和“湘楚文化”为核心来共创楚文化,是最好的结果。 |